中國日報8月13日電(記者 樊菲菲)200多家參展商,100余款新品...一場以具身智能為主線、以人形產品為主角、以復雜場景為舞臺的機器人“春晚”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在亦莊上演。
盛會的背后是龐大的市場與深厚的技術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達30.2萬套,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24年,中國機器人專利申請量占全球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三分之二。中國機器人正成為傳遞給世界的嶄新名片。
這場大會中有兩條明顯的技術發展路線,其一是具身智能的本體愈發靈活,硬件水平已經趨于成熟;其二是,具身智能“大腦”更加聰明,部分企業的大模型涌現出自主決策的智慧能力,具身智能正式進入思考時代。而這兩條發展主線正呼應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的主題“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研發具身大腦的具身智能公司,自變量機器人始終錨定“大模型+本體”雙結構共同前行的路線。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王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公司的定位是“首先是一個具身智能的基礎模型公司,打造通用的可以在任意環境中使用的通用具身智能體,是我們最主要的一個目標”。
“我們大概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完全自主研發了這一人形的整機,包括靈巧手,已經迭代了好幾個版本”,他表示,“海外的競爭對手,受限于硬件,具身機器人的研發效率做的效果還是要遠遠差于我們。”當然軟硬件一體化發展,除了在國際產品競爭力上有明顯優勢外,其本身也確保了具身智能軟硬件的高度協同與動態適配。
他認為軟硬件之間技術的耦合尤為重要。本屆WRC開幕式上發布的《2025具身智能機器人十大發展趨勢》中也指出了具身智能機器人需要軟硬件的一致性,例如在硬件開發的階段需預置適配算法的接口規范,在算法的設計當中又會內嵌物理約束,軟中有硬,硬中有軟。
“軟硬一體化”發展,意味著模型不再是“缸中之腦”,硬件不再是“無魂軀殼”,它將催生更多人形機器人的產業落地,最終走向千家萬戶、千行百業。工業、服務業甚至走進家庭。“未來3到5年,通用機器人就有望逐步進入到消費端”,他表示。
“如果以十年為周期來看的話,機器人應該可以達到或者是接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通用機器人,就是今天人所能夠做的事情,在十年這個周期里面,應該基本上都能夠做到”,他說。
目前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演進、產品不斷迭代,從實驗室走向現實世界。中國電子學會近日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十大潛力應用場景》遴選出包括工業通用操作、汽車制造、3C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電力生產、安全應急、商業服務、家居服務、農業生產等潛力場景。這里的每一個場景都代表著人形機器人由專用邁向通用的堅實一步。
目前來看,生產端場景相較消費端場景成熟。王潛認為工業與消費場景都是值得深度探索的場景。他表示,泛商業場景有著天然的多樣性,機器人需要在一個受干擾、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去執行任務,這為模型訓練提供幫助。而工業場景中機器人雖要與人工和自動化設備競爭,但仍有不可代替的需求,比如處理柔性的產線,同時這一場景也有著清晰的投產比。
站在全球視野下,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穩步前行,不僅是行業自身的突破,更彰顯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的戰略定力。未來,隨著更多技術壁壘被攻克、更多應用場景被激活,裝有“智慧大腦”的“鋼鐵身軀”,必將成為引領全球智能革命的重要力量,為人類社會邁向更高效、更智能、更普惠的未來,寫下屬于中國的鮮明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