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生態旅游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轉化模式。內蒙古阿爾山市堅持保護優先,推動生態資源從“潛在價值”向“現實收益”跨越,讓生態富民真正成為現實。
總臺央視記者 陳允濤: 站在阿爾山的高處俯瞰整個城市,整個大地像是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秋天這里變成層林盡染,冬天有百里霧凇,春天有雪中杜鵑,阿爾山的一年四季都很美。但當地人說,阿爾山過去并不是這樣,幾十年前還是荒山禿嶺。
內蒙古阿爾山市退休林業工人 張儉: 從一九五幾年就開始林業造林,讓資源盡快地恢復起來,當時林業局全局動員,都參加造林。
經過多年持續造林和生態整治,如今阿爾山市的森林覆蓋率已高達81.2%,把86%的市域范圍都納入了生態保護紅線,林區人放下斧頭搞旅游,利用森林廢棄物,做起生態旅游產品。
總臺央視記者 陳允濤: 在內蒙古阿爾山市林海街道的手工坊,孩子們正在上一節特殊的手工課,它的原料是森林里枯死的白樺樹的樹皮。
樹皮畫非遺傳承人一有空就帶著孩子們到森林里去撿樹皮,現在林海街道有幾十人從事樹皮畫創作,并在網上進行銷售,現在人均增加收入上萬元。
阿爾山市林海街道黨委書記 鄭維思: 我們轄區的居民閑置人口比較多,鼓勵他們通過培訓和宣傳,參與到生態旅游當中,收入還很可觀,既保護了生態,也享受到生態帶來的紅利。
阿爾山林海街道的居民李龍,承包了上萬畝的森林草場,剛剛立秋,又到了打草的季節,李龍早早帶著工人把新鮮的青草曬干,打成草捆,為他承包的鹿園提供整個冬天所需要的原生態牧草。
李龍承包草場最初是為了多養牛羊,但牛羊對草場的生態破壞較大,在政府發展生態旅游的號召下,李龍開始轉向養鹿,并辦起了吃住游一體的馴鹿莊園。
阿爾山市馴祿莊園負責人 李龍: 以前養牛一年有幾萬塊錢的收入。現在要是季節好的話,一個十一假期就有幾萬塊錢的收入,保護生態我們也是受益了。
環境的改善為生態旅游注入持續的生命力,一些從南方來的游客無不為阿爾山市的綠色驚艷。
2024年,阿爾山市共接待游客57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高達70多億元,與2014年相比,都增加到將近3倍。
阿爾山市市長 額圖: 阿爾山一直把生態旅游作為我們最主要的發展方向,做好把生態轉化成金山銀山這篇文章,旅游火起來的目標已經初步實現,老百姓從過去的靠山吃山,已經轉變成現在養山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