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憑借“高顏值、低價格”,合金首飾成為網絡消費新寵。然而,這類看似物美價廉的飾品,長期佩戴卻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據新聞報道,前不久,湖北武漢市民胡女士就因佩戴合金首飾患上了皮炎。胡女士網購了一條的項鏈,幾乎不離身,就連洗澡、睡覺都沒摘下過。結果,佩戴一段時間后,她的頸部反復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等過敏癥狀,被確診為接觸性皮炎,而致敏的元兇正是她長期佩戴的合金項鏈。
合金首飾可能含有哪些致敏成分?這些成分如何引發皮膚問題?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一些合金首飾在制作過程中,表面會有鍍層。北京世紀壇醫院皮膚性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王曉艷告訴記者,這個鍍層可能是鉑金、純金、純銀等惰性金屬,它們幾乎不與人體產生過敏反應。但一些沒有鍍層的合金首飾或者鍍層已被磨損的合金首飾就容易誘發過敏反應。
王曉艷告訴記者,北美接觸性皮炎協作組的數據顯示,合金中居首位的金屬致敏物是鎳。合金中的鎳過敏幾乎占常見金屬過敏總數的1/5及以上,排第二位的是氯化鈷,排第三位的是鉻。
金屬誘發的接觸性皮炎,也稱“首飾性皮炎”,屬于過敏范疇。多數人接觸后不發病,僅少數過敏體質者在初次接觸后經過一定潛伏期(4—20天)致敏,再次接觸相同致敏物時引發免疫反應。過敏的發病機制往往會經歷致敏階段和激發階段。首先人和金屬接觸以后會進入致敏階段,即人體對這些金屬已出現過敏反應,但是并未發病。一旦反復接觸,就會引發炎癥反應,進入激發階段,臨床上開始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瘙癢等癥狀。
不同材質合金首飾的致敏性存在差異,這主要與金屬的電化學特性和人體免疫反應機制有關。王曉艷說:“夏季炎熱易出汗,金屬和皮膚的接觸更緊密,汗液增多會使金屬離子析出。”此外,汗液里含有氯離子等電解質,可以電解金屬。合金首飾中的鎳、鉻、鈷等部分金屬,遇到電解質后會被加速電解成離子形式。這些離子作為一種半抗原,會和皮膚表層的蛋白結合,進而產生過敏反應。
王曉艷說,剛佩戴合金首飾時,由于人體皮膚屏障完整,不容易引起過敏。但隨著首飾與皮膚進行摩擦以及汗液的影響,金屬表面的離子釋放會逐漸增多,就容易引發過敏反應,出現過敏癥狀。
隨著金屬過敏刺激不斷加強,皮膚屏障被進一步破壞,不僅導致皮膚局部過敏,還可能使金屬離子被皮膚吸收,進入血液和器官。當人體內的金屬離子蓄積到一定濃度,有可能會引發其他風險,甚至造成多器官疾病。
王曉艷強調:“首飾與皮膚的局部接觸不意味一定會引起全身的嚴重反應。如果佩戴手鏈或者耳環等小面積接觸首飾,主要會對局部接觸部位的皮膚造成危害。如果皮膚屏障完整,這些金屬透皮吸收的概率不超過2%,不必過于恐慌。”
在選購和佩戴合金首飾時,應如何辨別其質量優劣,避免健康風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李厚敏建議,一是要選擇安全材質制作的首飾。消費者選購首飾時,要認準正規渠道與認證標識,并仔細查看產品標簽或詳情頁,例如帶有“S925銀”鋼印的飾品是否具備國家或國際安全標準的檢測認證。
二是養成良好佩戴習慣。在運動、洗澡時摘下首飾,避免汗液等加速金屬離子析出。在潮濕炎熱的季節,最好不要長時間佩戴合金首飾,每日佩戴時間不超過8小時。
三是注意皮膚護理。汗液浸漬飾品后,要及時用清水沖洗接觸部位,可以涂抹保濕霜、無刺激性的凡士林等,使其形成保護層,強化皮膚屏障功能。若皮膚已出現輕微紅斑、瘙癢,應立即停止佩戴合金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