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美國近期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表面來看是為了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實則會擾亂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最終目的是限制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短期看,由于中國在該行業優勢明顯,美國仍難以擺脫對華依賴;但長期看,中國政府和相關企業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堅持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提升核心競爭力,拓展多元合作,以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查看英文版。
今年8月16日,美國立法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其中涉及稅改、應對氣候變化、清潔能源與醫療等方面。該法案在能源與氣候方面的主要內容包括:未來10年里,美國計劃投資3690億美元,用于本國清潔能源及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是美國歷史上在該領域最大的一筆資金投資。具體的投資項目包括以下方面:風電光伏的裝備制造、消費者綠色能源消費及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稅收減免。然而,法案中對這些投資項目有一些附加要求,以電動汽車為例,被補貼的新能源汽車需要在美國本土組裝,并且電池等關鍵零部件與原材料必須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或與美國有自貿協定的國家。
表面來看,《通脹削減法案》是為了刺激美國清潔能源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然而,該法案可能對全球新能源市場,以及中國的新能源行業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
中國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底,中國水電、風電與光伏裝機總量合計約10.3億千瓦,居全球首位,約是美國的3倍。為了快速推動能源系統低碳轉型,中國還制定了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2030年達到12億千瓦的目標,由此可見未來中國在新能源行業將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目前來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新能源汽車,以及關鍵原材料等方面在全球均具有領先優勢,即使美國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短期內,《通脹削減法案》對中國新能源行業影響是有限。風電光伏在中國的發展已經逐漸從政府推動轉向市場推動。美國想將新能源行業的產業鏈轉向本土及與美國有自貿協定的國家難度較大。一方面,新能源行業的產業鏈條長,環節多,美國許多原材料與零部件均需要從中國進口。以鋰電池為例,2021年中國鋰電池總出口額為284.28億美元,其中向美國出口的鋰電池總額為49.75億美元。另一方面,產業鏈與供應鏈的轉移需要承擔不少成本與風險。中國在新能源行業領域具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并且具備成本優勢。美國難以在短期內找到在新能源產業鏈與中國有同等競爭優勢的國家,因此無法擺脫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仍需從中國進口。
長期看,該法案意圖推動新能源行業的制造業回歸本土,構建本國自身的新能源產業鏈體系,提升美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彌補同中國的差距,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限制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該法案中存在一些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條款,可能會削減中國新能源行業在美國的市場規模與競爭力,導致一些中國的新能源企業向其他地區遷移。未來,中國新能源行業的競爭壓力會越來越大。類比于美國在芯片領域對中國的制裁,未來會進一步加大對中國新能源行業的歧視與打壓。
該法案扶持美國本土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排擠其他國家的新能源企業的做法,可能大大增加全球新能源行業的生產成本,破壞行業產業鏈與供應鏈的穩定性。該法案已經引起歐洲與韓國等國家的不滿。長期而言,該法案還可能會阻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各國齊心協力,共同參與。新能源裝備應該放在生產成本最低,最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生產,以最低的成本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而該法案中的一些條款卻反其道而行之。
那么,中國新能源行業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是重視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繼續提升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水平,保持成本優勢。未來,全球新能源行業的競爭會持續加大,中國與歐洲、美國等之間的博弈可能一直存在。為了避免未來中國新能源行業關鍵原材料與核心技術被“卡脖子”,鞏固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中國政府需要有未雨綢繆的意識,繼續擴大產業鏈中關鍵環節的資金投入與扶持,推動產學研合作,堅持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與技術突破,重視人才培養,保持行業競爭優勢與領先地位。
二是中國新能源企業需要具備防患于未然的意識,提升核心競爭力。未來全球新能源行業的競爭會逐漸激烈,競爭格局復雜多變。對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企業,未來可能會面對來自各方的更多不利局面,需要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及時關注國內外相關產業政策動態,時刻掌握企業自身的業務狀況,了解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提前規劃預案與應對措施,避免因政策變化對企業業務造成的負面沖擊。與此同時,積極主動調整業務模式,利用國內的政策紅利,推動中國新能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構建多區域合作的發展格局,尋找更多元化的合作伙伴。中國的風電光伏與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具有一定的領先地位。中國的新能源企業避免將業務過多聚焦于一個市場,而應推動多地區合作,例如,拓展亞洲與“一帶一路”地區的新能源市場規模與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構建多區域合作關系,促進多地區合作共贏。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Act of attrition"
責編 | 宋平 王哲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