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亞洲的發展繁榮得益于安全穩定的地區環境,然而美日等國正以“安全”為名挑動對立,威脅亞太和平穩定。中國提倡和平發展,持續推動亞洲經貿合作,為亞洲繁榮注入持久動力;而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等解決方案缺乏具體有效措施,無法真正促進亞洲發展。對此,地區國家應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加強合作,共促繁榮,避免地區沖突的發生。
作者:戴若·顧比(Daryl Guppy)
國際金融市場技術分析專家 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董事會成員
2022年的亞洲,以東盟為中心的貿易架構網絡得到鞏固發展。然而,2023年,這一成就將面臨美歐軍事脅迫和愈發具有侵略性的日本的威脅。
在中國的支持下,亞洲地區貿易環境改善,這反映出中國對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秩序的堅決維護。這種貿易合作之路與美國依賴軍事聯盟的手段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去年11月柬埔寨主辦的第41屆東盟峰會上,各國發表合作聲明,對那些試圖在該地區制造分裂的圖謀堅決說“不”。會議確定了加強東盟能力和有效性、東盟的團結、東盟中心地位三大重要領域。而作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RCEP) 則為加強東盟團結合作提供了的實現路徑。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亞洲要保持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首先要求地區各國避免武裝沖突。這需要通過建立基于貿易和相互尊重的良好關系來實現。此樣的關系應不受意識形態束縛——正是意識形態先行使得美國主導的解決方案走上歧途。
中國為支持地區貿易聯系的發展,積極參與地區論壇和組織,包括RCEP、東盟、亞太經合組織區域論壇以及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相關包容性目標的實現。上述國際機制都與中國提出的的全球發展倡議的貿易平等原則不謀而合,它們奠定了亞洲地區的貿易環境。
保持和平穩定的另一個阻礙,在于美國正利用“國家安全”為由,限制、阻礙甚至遏制國際貿易。許多相關行為已被世界貿易組織裁定為非法,但美國無視判定,竭力破壞世貿組織在全球秩序中的作用。
與此同時,日本的軍事野心不斷擴大,這是地區國家不愿看到的。地區國家希望符合聯合國與世貿組織原則的國際標準與程序等得到廣泛落實。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與美國主導的破壞性舉動相抗衡的是,以聯合國精神為內核形成的貿易協定和國際協議不斷涌現,在貿易環境建設方面的作用不斷加大。東盟-中國-印度地區人口占全球的65%,該地區的貿易合作協議涵蓋了約46%的國際貿易。
亞洲人口、經濟活動和財富的大幅增長,為美國和歐洲停滯不前的市場提供了強大的替代方案。亞洲的貿易并沒有因單方面的制裁而出現扭曲,相反,亞洲經濟增長有目共睹,大大促進了貿易的發展。
美國欲以“印太經濟框架” (IPEF) 作為新的遏制手段,對其霸權行為幾乎毫不遮掩。然而,該倡議資金不足,不僅經濟效益甚微,還威脅到區域發展所需的貿易和發展自由。
在這些地區機制中爭奪影響力的斗爭將圍繞數字經濟標準展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一些國家將試圖強推美國標準,但基于“安全”考慮,美國動輒打出“制裁”和“禁令”牌,使美國標準的局限性顯而易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可能會在必要時,在一些先進技術領域提供替代方案,包括跨境交易、數字人民幣結算、貿易流程中提供區塊鏈確定性,以及5G和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
圖片來源:東方IC
中國已經共享了這種數字操作環境,以更快、更高效、政治風險更低的方式促進了數字人民幣的跨境交易。相比之下,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 體系下的美元結算系統已被美國武器化,只需美國總統大筆一揮,就可以扼殺自由貿易。
東盟并不愿承擔這種風險,因此地區各國積極推動發展自由使用、不受約束、不依賴少數巨富的數字化流程機制。這些措施旨在為該地區帶來真正的利益,不僅在貿易方面,也在提供金融服務方面:該地區存在大量無銀行賬戶的貧困人口,他們無法進入正規的銀行系統,非常依賴現金經濟。
2022年,中國成功參與了區域經貿架構的建設。中國在全球發展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中擺脫了軍事同盟和意識形態的桎梏。通過友好合作而不是軍事同盟來對抗不公正的全球秩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對于一個正常運作的區域貿易架構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已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將在2023年繼續發揚光大。正如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所說,美國執著于軍事化的解決方案,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貿易與經濟。
美國在2022年底前推出了《國家安全戰略》等三份安全政策文件。而日本緊隨其后,企圖繼續突破和平憲法。
亞洲對基于規則的全球體系充滿信心,而這種信心也得到了不斷擴大的市場和經濟實力的支持。2023年,中國將繼續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構建地區和全球關系,這與聯合國的目標和世貿組織的監管結構是一致的。
2023年,亞洲和中國面臨的挑戰是避免陷入沖突,通過持續改善貿易來維持和平與安全的地區環境。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標題為"Asia cooperation to counter coercion"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實習生王湘玥亦有貢獻
(戴若·顧比 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