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全球在經濟、能源和安全領域都面臨困境的情況下,2022年底相繼召開的聯合國第27屆氣候變化大會 (COP27) 和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 (COP15) 第二階段會議為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問題釋放出積極信號。COP27大會決定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是實現“環境正義”的重要一步,但落實細節,如中國的責任認定問題仍可能引發爭議。
2022年底,國際上舉辦了兩場重要峰會,事關深刻影響地球和人類生存的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問題: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 (COP27) 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開幕。12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 (COP15) 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
兩次會議的背景基調是一致的: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的態勢愈發惡化。
使用化石燃料仍然是引發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自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 (COP26) 閉幕以來,全球化石燃料使用量不降反升。COP27報告顯示,若想要在2030年實現此前提出的諸多氣候變化倡議和政策目標,如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就必須將全球化石燃料使用量削減30%;若要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則需削減45%。為避免氣候災難,全球有必要從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向天然氣或其他清潔能源轉型。
圖片來源:東方IC
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以及二者所承擔的多項生態功能現狀同樣令人憂心。生物多樣性下降和生態系統惡化的原因眾多,其中兩大重要因素是全球農業用地和其他類型用地面積的擴大,以及人類對陸、海、河、湖動植物資源的過度開采。自2000年以來,全球森林砍伐總量持續下降,但近年來又有所回升。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生物入侵同樣威脅著生態系統。267種海洋物種正處于愈發龐大的塑料垃圾的威脅之下,許多地區的原生物種在外來動植物的入侵之下走向滅絕。生物多樣性由此不斷下降。
兩場大會取得了重大成果,為減緩氣候變化、為世界各地深受氣候變化之苦的人們帶來了新希望,也為穩定生物多樣性、維護全球生態系統釋放出積極信號。
在11月的氣候大會上,各國代表一致同意,將更加嚴肅認真地對待歷屆氣候大會上提出,并最終于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中載明的應對措施。
各締約方代表承諾:到2030年,每年投資4-6萬億美元用于削減化石能源使用,此舉是到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的必要條件。此外,各方向氣候適應基金做出約2.3億美元的認捐承諾,為脆弱國家和群體應對氣候變化負面影響提供倡議方案和資金支持,該基金自成立以來已為適應氣候變化投入了8.5億美元。
圖片來源:東方IC
COP27大會上最重大的成果是設立了全新的“損失與損害基金”。對造成氣候變化負有最大責任的國家將是該基金出資來源,而氣候變化受害國可以向該基金要求相關的損害賠償。例如,受氣候變化影響,巴基斯坦去年遭遇嚴重洪災,造成1739人死亡,以及約15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一旦損失和損害基金開始運作,巴基斯坦就可以開始索賠。
細節決定成敗,損失和損害基金的具體落實流程將會在后續的一系列會議上進行談判,確定資金的來源以及如何分配。支持設立該基金的人士指出,這筆錢應當由富裕國家出,因為普遍認為,這些發達國家對歷史上的溫室氣體排放負有責任。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對中國和印度的責任認定,中印兩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但歷史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達全球第三和第五位。美國和歐盟分列第一第二,俄羅斯則排在第四。
不少人建議將中國對損失損害基金的出資視為非財政捐款。在未來的談判中,這一問題必將引發爭議。建立損失和損害基金是實現“環境正義”的一個重要步驟,但也使得氣候變化談判更加政治化。還有人擔心,該基金的設立可能會轉移人們應對氣候變化本身的努力。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方面,去年12月召開的COP15大會推出了全新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取代2011年提出的“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愛知目標”對國際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提供了指導,已于2020年到期。“昆明-蒙特利爾框架”重申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性,對如何減少或避免不利因素作出指導,并就如何解決項目資金問題作出了規劃。
氣候變化的影響在2022年更甚以往,洪水在巴基斯坦和中國肆虐,極端高溫籠罩歐洲,非洲遭遇旱災,極地冰川加速融化。并且2022年全球在經濟、能源和安全領域都面臨困境,令環境問題雪上加霜。在這樣的一年里,兩場國際大會推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系統退化問題的重要方案,或將是一個積極信號。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系統退化降低了大自然吸收溫室氣體的能力,人們對這一點的認識較以往更加強化。“愛知目標”的許多規劃無疾而終,而全新的“昆明-蒙特利爾框架”將是最大的希望所在。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標題為 "Measure for measure"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楊恒瑞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