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面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問題,2021年中國做出“海外退煤”決定,令國際社會為之驚嘆。這一決定主要出于中外國際合作的加強、“一帶一路”成員國的能源政策變化,以及中國的環保決心?!昂M馔嗣骸辈⒎且资?,中國所取得的成就也將推動國際合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未來發展提供范式,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作者:王珂禮
(Christoph Nedopil)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經濟學副教授、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主任
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挑戰,需要世界各國通力合作。而要克服這些挑戰,離不開中國的積極支持,因為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其生物多樣性也具有高度脆弱性。但在國際層面,通過貿易、金融和投資手段,尤其是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潛力居全球之首。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停止在境外新建燃煤電廠,這是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國繼續支持國內新建燃煤電廠,并期望在2030年之前達到碳排放峰值的情況下,“海外退煤”決定不僅有益于全球氣候改善,也給“一帶一路”倡議的眾多國際觀察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挑戰重重,它不僅要以改善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全面提高社會發展水平為核心,還需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做出調整,以適應沿線國家不同的發展水平。那么,“海外退煤”這一重大決策是如何做出的呢?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一篇發表于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研究報告列出了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這項決策的提出得益于中國與其國際伙伴的深入合作,包括“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生態環境部下屬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等。這些聯盟及部門與中國和國際伙伴相配合,能更好地制定、整合并推廣綠色發展標準。2020年12月,也就是官方宣布“海外退煤”計劃的十個月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倡導的《“一帶一路”項目綠色發展指南》將煤炭相關項目標為“紅色”(即限制性項目)。在這一套“紅綠燈系統”發布后,聯盟完成了一份特別研究報告,建議“退煤”,為中國制定“海外退煤”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一些燃煤電廠的東道國調整了原本的能源計劃,其中包括許多參與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這是中國提出“海外退煤”政策的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這些國家要求與中國合作,強調通過可再生能源實現綠色發展,而不再以建設更多的燃煤電廠為目標。這種轉變出于多種緣由:經濟層面,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煤炭價格上漲,而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有所下降;社會層面,以肯尼亞為例,當地1200兆瓦的拉姆燃煤電廠遭到公眾反對,當地法院判定其侵犯了環境與社會利益,電廠被迫棄置。
第三,該研究還發現,中國正在多邊體系內,特別是在聯合國框架內,宣示其致力于環保的決心。例如,中國在2020年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力爭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在隨后2021年聯合國大會上宣布“海外退煤”。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國內決策者認為,煤炭可以為本國提供更強的能源安全性和能源獨立性。此外,國內許多利益相關者,如煤炭開采及燃煤電廠運營領域的金融機構、企業與雇主等,對煤炭高度依賴。在中國,煤炭行業養活了大約200到300萬工人,這增加了國內實現煤炭退出和公正轉型的復雜性。因此,中國對內暫時采取雙重戰略,同時擴大對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以提供電力,期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碳達峰。
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后的今天,中國“海外退煤”成為重要里程碑,為未來合作提供寶貴經驗教訓,以追尋綠色“一帶一路”夢想的下一個10年。重要的是,如果中國國內機構支持并與可信賴的國際伙伴相互合作,“一帶一路”綠色合作就能取得成功。于此對照,不理解中國實際需求、通過外部施壓來迫使中國實施綠色發展政策的干預,往往不太成功:比如,來自國外(如發達國家集團G7)的建議有可能會被視為企圖破壞中國的發展雄心,或者G7國家在自身發展多年對環境造成污染之后表現出的某種虛偽。
圖片來源:中新社
國際合作也可以支持東道國加快對綠色項目的需求,取代高污染、高能耗的“紅色”項目。例如中國及其國際合作伙伴可以提供資金支持,降低可再生能源或公共交通等綠色項目的融資成本,同時提高對環境有害項目的開發成本。任何合作都需要建立持續的信任,例如在綠色金融等特定戰略增長領域開展研究合作。最后,國際合作伙伴可以更加關注中國在環保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且與中國開展合作,學習中國在擴建高鐵、公共交通電氣化等方面的綠色治理經驗,從而優化合作成果。
一些國際組織已經成功實施了有效戰略,與中國在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等國際環保領域展開合作。保護全球氣候和生物多樣性離不開中國的貢獻,尤其是在當前地緣政治關系充滿挑戰的時期,“一帶一路”及其他領域的合作凸顯了其必要性。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Greener road to the future"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莊舒涵、秦迦勒、秦可、馬麗莎亦有貢獻
(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