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從“和諧”“共生”等傳統核心價值觀出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主張國家主權平等、互惠互助和多邊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實現全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這與西方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認為世界需要一個霸權國家的治理理念完全不同。通過“一帶一路”等合作機制,中國以實際行動推進全球治理現代化。中國的全球治理理念值得世界各國采納。
2017年1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聯合國總部發表主旨演講,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并提出了以下問題: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我們從哪里來、現在在哪里、將到哪里去?同年5月,他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提出了三大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
從某種意義上說,習主席指出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局限性。世界需要走一條高質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新路,還需要相應的國際治理和治理能力轉型。換句話說,我們要走一條既能推動人類前進,又能解決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中存在問題的發展和治理之路。
習主席提出的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共同繁榮的理念密切相關。這個共同體包括:以連續的工業革命創新成果的快速普及為中心的高質量發展;共同貢獻和共擔責任,通過三次收入分配實現共享利益和公平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環境挑戰;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高效的治理制度;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一個共同的世界共同體。
當那些能夠提高生產力、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技術和產品被廣泛而迅速地應用和傳播時,人類就會向前發展。當前世界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風口浪尖,經濟增長有賴于持續的實際生產性投資,以及技術、產品和知識技能暢通無阻的傳播。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制定新的知識產權政策,在保護創新的同時促進技術的傳播,也需要有效和可持續地部署財政資源,并采取措施解決可持續性問題。這些努力應當在不犧牲基本經濟發展目標的情況下有序展開,尤其是對欠發達國家而言。
高質量發展也要求構建和平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方面,西方對于國際關系的看法與中國等許多“全球南方”國家的看法之間,以及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顯然存在著一場斗爭。
2021年2月,新上任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多次演講和采訪中重復了這句話:“世界不是自己組織起來的。當我們不參與、不領導時,就會發生以下兩種情況之一:要么其他國家試圖取代我們的位置,但可能不是以促進我們利益和價值觀的方式;要么沒有任何國家這樣做,然后你們就會陷入混亂?!?/p>
高質量國際發展的前提是各國主權平等,不干涉別國內政,有權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各國應展開對話與合作,而不是由經濟發達的大國對欠發達地區進行統治和剝削。
過去沒有霸權國家的時候,世界也未必會出現混亂。在20世紀以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間維持了大約300年的總體和平,中國的總體和平狀態維持了將近500年。在那個時代,東亞各國之間形成了一套多中心的共生體系,它涵蓋一系列管理國家間關系的原則、規范和行為準則。千百年來,大小國家都在這樣的一套共生體系中找到了適當的位置,促進了朝貢和貿易體系發展,維持了地區國家的和平共處。
這段歷史與中國的核心理念——“和諧”密切相關。和諧理念在高質量國際關系、高質量發展和高質量治理等一系列相關的中國理念中都有體現。這些概念包括天下、關系、共生等。“關系”強調互惠互利,正如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倍肮采睆娬{每個個體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他人相互關聯、相互依存。
這些核心概念與西方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理念截然不同。個人主義根本不可能產生強大的社會凝聚力、足夠的共同價值觀或共同體意識,而這些正是把社會和民族國家團結在一起,為全球問題拿出集體解決方案的先決條件。相反,不受約束的個人主義只會產生“離心力”,可能導致社會解體。
習主席在2023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指出:“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習主席的講話借鑒了中國傳統的“和諧共生”理念,在亞洲和更廣泛的“全球南方”國家得到廣泛認同。他在演講中說:“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彼闹v話為我們這個世界克服分歧找到了方法,那就是通過合作,讓人與人之間、地區和地區之間的鴻溝轉化為溝通、理解和互利,從而強化了“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的理念。這次講話同習主席許多其他講話一樣,體現了對一個以和平、合作、相互尊重和更公正合理的發展為特征的新世界、新治理模式的承諾。
這條道路需要有效的信息戰略和國際交流,把這一愿景廣為傳播,鼓勵世界各國廣泛采納。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Global symbiosis"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