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美國不斷強化對華遏制打壓,中美博弈愈發呈現復雜性、尖銳性、長期性和反復性。在新形勢下,中國發展對美關系要注重加強戰略統籌,增強戰略主動,提升危機管理水平,避免戰略誤判,堅守紅線底線,積極利用多邊機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破解美國圍堵。中國還應在經貿、科技、軍事、網絡安全等關鍵領域主動提前布局,應對美國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網絡戰和輿論戰。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挑起對華貿易戰,并在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加大對華打壓,導致中美關系出現滑坡式下降,從此前某些領域的“不和”發展到近乎全面“緊張”和局部“對抗”。特別是近年來,美國阻撓中國統一和發展進步的戰略企圖日益露骨,中美關系持續下跌。
從對華戰略取向看,美國政府和戰略界已將中國定位為“唯一有能力、有意愿”挑戰美國和重塑國際秩序的“競爭者”,并提出“無論中國對美國發展態勢及中美關系走向的預判如何,美國都認為中國真正的對美政策是競爭乃至對抗”。從美國兩黨立場看,2019-2020年第116屆國會和2021-2022年第117屆國會分別推出了620項和860項涉華議案,而第118屆國會僅在2023年一年內的涉華提案就有616項,超過了第116屆之前任何一屆國會兩年任期內的總數;美國會眾議院下設相關委員會還創下2023年2月28日1天內連續通過10項反華親臺議案的紀錄??梢灶A料,美國未來對華戰略中的對抗性色彩仍將延續,甚至走強。
從遏華動力看,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加劇是其加大對華遏制力度的主要動因。疫情、財政赤字、高通脹、工業空心化等問題給美國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也促使美國繼續將中國視為“替罪羊”,對華采取強硬政策。另一方面,美國自以為在實力上對華尚具有“優勢”,仍從“實力的地位”——或者說“強權即真理”的思維出發打壓中國,并繼續打著“中國威脅”的幌子,全力動員盟友在國際上對華展開圍堵。換句話說,既然“難以直接改變中國的發展軌跡”(從中國內部和平演變不成功),那就“塑造中國周圍的戰略環境”(惡化中國的外部環境)。美國竭力策動“脫鉤斷鏈”等事實表明,其寧愿付出一定代價,也要遲滯中國實力的快速上升。
總之,新時代中美關系的性質已發生轉變,中美摩擦和矛盾的加劇難以避免,競爭和較量的方式將出現新的變化。中美博弈將呈現出愈發明顯的復雜性、尖銳性、長期性和反復性,靠妥協、擱置分歧,或單純靠經濟交往來維護中美關系穩定的經驗已不再完全適用。因此,新時代發展中美關系的重點,是要防止兩國關系失控和發生沖突。原有的以合作共贏來促進中美關系的主線,需要變為合作與斗爭、增信與制衡相結合來管控中美關系的綜合思路。要把美方驅動的中美惡性競爭、“零和”博弈對抗,轉變為中方力促的良性競爭與多維博弈,使中美關系處于可控的范圍之內。
在指導思想上,中方應遵循習主席有關發展中美關系的三條原則,繼續敦促美方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加強對話,以慎重的態度管控分歧,以互惠的精神推進合作,以負責的擔當加強國際協調。同時,堅決反對美方惡意侵害中國主權、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恣意剝奪中國正當發展權利的企圖和行為。
在政策實施層面,首先是注重對元首外交及其他高級別雙邊溝通對話機制的綜合運用。直接的高層溝通對處理政治、安全、科技等敏感議題尤為關鍵,有助于加強危機管理與戰略溝通,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溝通,避免誤解和戰略誤判。其次是深化中美務實合作,加強在經貿、氣候變化、公共衛生、人文、執法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與美方開展軍事交流,做多做大互利成果,并為兩國在更廣泛的地區和全球性議題上建立信任與合作的基礎。第三是進一步探索和明確兩國競爭與合作的界限。這既需要通過外交和國際法理等途徑來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又需要尋求雙方在共同利益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上的處理方案。
在具體事務操作層面,也要調整思路,變被動反應為主動布局。首先是處理好臺灣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不會放棄“以臺制華”策略,甚至還會變本加厲地助臺挺“獨”。中方必須堅決反擊美方繼續“切香腸”等伎倆,更加積極主動地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對美方闡明紅線底線,保持對“臺獨”分裂勢力的高壓態勢,持續加強軍事斗爭準備。
其次是增強抵御美國干擾破壞中國外部環境和破解美國圍堵的能力。中國可在不斷深化與各國雙邊合作的同時,積極利用聯合國、G20等國際多邊場合,中國與東南亞、中亞、南亞、中東、非洲、拉美、南太平洋、中東歐等地區之間的多邊對話合作機制,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一帶一路”倡議等平臺,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紐帶,加強同各國的聯系,鞏固和擴大“朋友圈”。同時,切實增強對內對外政策的相互適應性,通過國內政策的微調來回應國際關切,進一步提升國際形象。另外,通過加強與美國的盟友,特別是那些與中國有深度利益交融的周邊國家,以及在貿易、氣候變化等方面與美方持不同意見的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打造合作共贏樣板,牽制和破解美國推行的“聯盟圍堵”“小多邊圍堵”等戰略。
最后,中國應在關鍵領域主動謀局布勢。當前美國對華打壓已逐漸擴展至所謂的“新五戰”領域,包括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網絡戰和輿論戰。對此,中國應下好先手棋,以己變應萬變。
在經貿金融領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關鍵策略,通過增加人民幣在國際交易和金融儲備中的比例,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并積極推動數字貨幣的應用,盡可能降低美國可能發動金融戰的影響;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搶占產業變革制高點,擴大內生動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既要讓更多美國企業感受“融進”之利,更要讓其認清“脫鉤”之害。
在科技領域,要著力健全完善科技體制,進一步激發國內創新動能,發展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以減少在科技戰中的脆弱性。
在網絡安全方面,要加強對國內網絡基礎設施的保護,提升對外部攻擊的防御能力,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網絡空間治理和相關規范準則的制定,以爭取話語權。
在軍事安全領域,中方也需要在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加強中美軍事交流和危機管控機制建設,累積互信基礎,防范和化解沖突風險。
本文中文版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中文版標題為 "On the front foot"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