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先說好消息。
近日,針對未來可能與中國達成的協議,美國政府顯現出緩和態度,談及將“大幅降低”對華關稅。本月,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累計達到145%,并因為“中國對美采取反制措施”,暗示個別商品關稅最高可達245%。
周二,美國總統承認145%的關稅水平“過高”,表示希望雙方能夠通過談判“大幅降低”關稅。同一天,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稱,關稅戰不可持續,預計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有望得到“緩和”。
面對美國政府的關稅“震懾”,中國立場一貫堅定,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如果認為中方會因不擇手段的恐嚇而屈服,無疑是癡人說夢,但可以預見,任何協議的達成,都需要雙方做出讓步。
當然,只根據美國領導人看似安撫人心的表態就認為白宮會理智處理對華關系,為時尚早。要知道,美國表現反復無常,且一直用零和博弈思維臆測中國。
壞消息因此隨之而來。
據報道,美國擬對從東南亞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巨額關稅。此前,美國太陽能制造貿易委員會聯盟指控中國太陽能電池板企業在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和越南的工廠享有不公平補貼,能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銷售,讓美國產品喪失競爭力。
此項關稅一旦生效,將導致綠色技術進口成本上漲,或令各經濟體偏離碳中和的既定路線,阻礙全球能源轉型。
去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石油行業提供了7500萬美元的資助,“鉆吧,寶貝,鉆吧(We will drill, baby, drill)”這一口號也因此廣為人知。就任后,美國總統簽署行政令,假稱國內能源基礎設施成為“敵國及海外非國家行為體”的目標,宣布美國進入“國家能源緊急狀態”。他還曾無視科學依據,質疑氣候變化的真實性,并試圖將污染成本轉嫁給世界各國。同時,因為認識到中國日益發展為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和綠色技術生產國,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領導者,美國開始以本國“依賴海外能源”為借口,打擊他國新能源發展。
把中國的綠色技術作為攻擊目標,是美國政府企圖讓世界“燃燒吧,寶貝,燃燒”,只要這場大火不會波及自身。
對華關稅政策反復無常,向中國造船征收天價港口費,以關稅手段脅迫他國限制對華經貿合作——美國的所作所為,顯著降低了兩國達成協議的可能性。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周三表示,中方早就指出,談,大門敞開。但一邊說要同中方達成協議,一邊不斷搞極限施壓,這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也是行不通的。如果美方真的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威脅訛詐,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對話。
白宮新聞發言人稱,美國總統及其內閣都在“為談判做準備”。希望如此。如果美國能立足中美關系大局,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尋求解決中美貿易爭端切實可行的辦法,不僅符合兩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
然而,美國擬對太陽能電池板加征關稅的做法,表明其貿易政策與氣候目標相沖突。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政府不惜以各國人民福祉為代價,實在傲慢。
當前世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美國應與時俱進,要明白,只有同心協力才能達成協議。因此,在與中國及其他國家談判時,美國要做的,是傾聽各方意見,而不是一味地發號施令。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4月24日社論
原標題:Talks with China will not materialize if the White House expects all get no give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