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歐洲人環保,真是省錢的環保
緯度高、房子老,已經基本能解釋為什么歐洲人不裝空調了。但社交媒體上偏偏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歐洲人都很重視環保,為了地球的明天,寧可肉身扛燒烤天也絕不裝空調。
以我在這里的經驗,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
一方面,不少歐洲知識分子確實比較關心地球、關心人類,愿意為了減緩全球氣候變化而忍一忍。7月份筆者去拜訪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巴特·德塞恩(Bart Dessein)時就趕上一波熱浪,老教授和我一起在熱到發燙的空氣里苦熬,一邊擦汗一邊說“空調多了,氣候變化就加速了。”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老漢學家的覺悟,普通歐洲人的環保熱情主要靠經濟誘惑來保證。比如歐盟成員國都有著詳細的垃圾分類制度,比利時更是高度復雜,給垃圾分個類堪比手解一元二次方程。下邊這四種顏色的袋子只是比利時垃圾袋的一部分,這里的垃圾袋要分為:
裝廚余垃圾的;
裝金屬和塑料的;
裝干凈紙的;
裝廁紙的;
裝被披薩污染過的紙的……
別說咱一個初到不久的老外,就是本地人也對此心生畏懼。我有一個法國朋友,每次來比利時游玩,產生的垃圾都是放在袋子里帶回法國扔,因為法國垃圾分類好歹比比利時粗糙一點,塑料和干凈紙能放在一個袋子里。
比利時人民能接受如此嚴苛的垃圾分類,一個重要驅動力就是錢。這里的環保部門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著給每一位垃圾分錯的居民開出350歐元的天價罰單。
掙錢不易,跟350歐元比起來,解個方程算什么啊。
歐洲人撿瓶子的熱情也很高,筆者三個月見到過不下五次有人裝一袋瓶子拖著走,甚至有次一位夏天穿貂的女士拉著一大袋子瓶子坐公交。但那是有經濟因素支撐的,畢竟每個汽水瓶能換零點幾歐元,一大袋子能換20歐元,對一部分歐洲人來說不算看不上的錢。
歐洲人節省能源也是動力滿滿,因為電費貴而油費便宜。比利時的電價由市場調控,幾大電力公司價格有差異,差不多一度電0.4歐元是正常價格,是國內電價的七倍左右。歐洲家庭用電的地方多了去了,做飯用電磁爐和烤箱、取暖用電暖器,算下來價格可不低。
再考慮到不少人住的老房子有壁爐,歐洲超市有一種咱們國內很少見的商品:木柴,主要供大家生火用。果然只要有經濟利益驅動,人什么事干得出來。
在經濟因素不是特別起作用時時,歐洲人會不會繼續保持生態環保、艱苦樸素的作風就很難說了。筆者出差住了家竟然有空調的酒店,插卡取電十分鐘后給凍得瑟瑟發抖,忍著刺骨的冷風挪到控制面板一看,默認設置的空調溫度竟然是5攝氏度……
過了一會筆者出門時發現地有點臟,就請前臺安排保潔來打掃。等筆者歸來,只見小伙干凈利落地打開窗,一邊通風一邊在空調的冷風中擦地。我瞟了一眼控制面板,又被設定回了5攝氏度。
合著節省能源這事,主要取決于電費賬單寄給誰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