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3月7日,外交部長秦剛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在去年底召開的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中阿雙方一致同意全力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合作?!弊鳛橹邪㈥P系的基石,近年來,中阿經濟合作取得重大成就,中國對阿貿易和投資逐漸向產業鏈上游移動,呈現增量提質的特點。然而,中阿經濟合作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等傳統領域。隨著中阿關系邁入新時代,雙方要推動經濟合作走深走實,促進經濟合作多領域齊頭并進。
2022年12月,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召開,雙方一致同意全力構建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標志著中阿關系進入全面深化發展的新時代。
經濟合作是中阿關系的基礎和主軸。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近20年來中阿經濟關系都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重大成就。中阿貿易額從2001年的147.02億美元躍升至2021年的3302.38億美元,增長22.5倍,同一時期,中國對外貨物貿易的增速是11.9倍。從2004年到2020年,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直接投資流量從1.8億美元增至28.3億美元,存量由7.6億美元增長至212.9億美元,分別增長16倍和27倍。
中阿經濟關系不僅僅體現在量的倍增上,更重要的是已經顯現出現質的飛躍跡象。雙邊關系正在超越能源和貿易,向金融、投資、科技、文化領域擴展,越來越具有綜合性和多元性。在阿拉伯國家經濟中,過去美歐一直處于產業鏈上游,從事能源勘探、金融、保險、設計、管理、咨詢等行業,中國則擅長開采、基建、生產、加工等領域。近年來中國在貿易、投資和工程承包領域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逐漸向產業鏈上游位移。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但同時,更應該看到中阿經濟合作整體上仍然處于中低水平和起步階段,未來增量提質的空間很大。中國需要進口石油天然氣,阿拉伯需要進口工業制成品,這仍然是中阿經濟關系的本質特征。30年來,這個特征沒有本質變化,集中體現在中阿經濟關系中的六個“80%”上??梢哉f,“80%現象”是中阿經濟關系的瓶頸,甚至是“魔咒”。
在投資領域,2005-2022年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投資存量為504億美元,能源領域的投資421億美元,占比83%。其中,主要投資來自央企,占比遠遠越過80%。
在貿易領域,中國對阿出口產品80%是消費品和資本品,從阿進口產品80%是礦物燃料和礦物油。
在工程承包領域,同期中企簽約總額為1802億美元,其中能源、礦產、交通和房地產等傳統領域為1475美元,占81%。
從國別角度看,海灣產油國占中阿貿易總量的86.8%,說明中阿貿易實際上主要是中國與海灣產油國之間的貿易,投資、工程承包等領域的情況也大體相當。
近五年來,這種現象并沒本質變化。例如,2018-2022年能源占中國對阿直接投資87%,能源、礦產、房產、交通占中國工程承包總額82.6%。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在中阿經濟關系中,貿易表現最搶眼,雙向直接投資則顯得量少質次。早在2008年,中國同海灣國家的貿易量就超過了美國,2020年更是超過歐盟成為海灣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在投資領域,2010至2019年,美國對中東的直接投資存量達750億美元,中國則僅為205億美元,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
同貿易關系比,中阿雙向直接投資量很少,且主要集中能源領域,制約著雙邊經濟關系的轉型升級。根據中東國家政府公布的數據,2019年中國占中東主要國家外資存量的比例分別為:土耳其1%,卡塔爾1%,沙特1.1%,阿聯酋4.7%,以色列2.9%,埃及0.9%。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對中東直接投資流量62.7億美元,占中東全部外資流量(616億)的10.1%;中國在中東直接投資存量661億美元,占中東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5%。無論采取哪個數據,都與中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極不匹配。中阿雙邊直接投資額少,說明雙方經濟合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大規模融入對方的產業鏈中。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中阿經濟關系的“80%現象”表明,中阿經濟關系的內容相對單一,且合作范圍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近年來中國企業在中東國家產業鏈中的地位有所上升,但是仍在起步階段,距離美歐還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以貿易、能源和基建為中心的中阿經濟合作模式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成就,但未來明顯具有不可持續性。在中阿關系的新時代,為適應中國經濟的新發展格局,中阿經濟關系需要再上新臺階。中阿經濟關系確實充滿無限機遇,但是這些機遇多是戰略、政治、宏觀、抽象的,而面對的挑戰卻是戰術、經濟、微觀、具體的。中阿雙方要充分利用戰略、政治上的優勢,推動經濟合作走深走實,促使經濟關系從貿易主導向貿易、投資、金融、技術等多領域齊頭并進發展,從產業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從大型國營企業向中小私營企業擴散,從能源主導向多元經營拓展,盡快突破雙邊經濟關系中的“80%魔咒”。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Breaking the '80%' barriers"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 李曉云
實習生馬麗莎亦有貢獻